7月4日傍晚,绵阳富乐学校初中部举办的三天集体备课活动圆满结束,整个空间都弥漫着师生交流和学习的气息。此次活动最终收获颇丰,教师们纷纷展示了各学科的集备成果,给校园带来了久违的学术生机。从成果展示的现场反响,到老师们自信自若的模拟课堂,可以看到,大家在教学研讨、课程创新这条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富乐学校初中部本次集体备课在7月初拉开帷幕。活动以“以新课标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主线,人才研修中心主任李碧春和初中部副校长曹小南分别就活动内容与目标进行了讲解。李碧春主任着重说明了本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研究的重点、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她还带领老师们结合富乐课堂模式进行专题培训,鼓励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融合学科知识,同时要求老师把德育内容有机整合到日常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曹小南副校长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向全体教师明确活动的宗旨。他指出,这次集体备课不仅仅是一次日常教学例会,更是一场聚焦教学效率、“育人”导向的大型教研行动。学校希望老师们在合作氛围中集思广益,将集体研讨所得真正落实到课堂中,使教学成果既有特色又能落地。他特别提出,老师们应在课堂上加强思政渗透,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动力。
展开剩余72%进入具体备课阶段,各年级学科组按照新课标要求和各自学科特点展开了密集讨论。大家围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课堂难点、教学方法、学情分析等话题逐层推进。老师们有的带来详尽的学情调查,有的对一课多案展开小组协作研讨。集体备课期间,每个教师都要参与交流和研究,围绕怎样让知识点讲出新意、课堂形式如何创新展开头脑风暴。讨论现场不时碰撞出新的教学思路,许多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给出多元建议,让整个团队的智慧不断累积、融合。
成果展示环节无疑是三天集体备课的“高潮”。各学科组用说课、模拟授课、教学案例分享等形式依次亮相,把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示得很充分。譬如初一数学组详细分工,推动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备课兼顾创新与反思。初一语文组则根据学生实际,强调从方法和习惯培养的细节切入,力求让学生自主生长学习能力。地理和生物组选择课本上一节内容为范例,深挖学生学情与难点,分享了丰富教学经验。初二物理组举出“速度的测量”案例,详尽梳理教学设计流程,总结了哪些知识点易被学生忽略。初二语文组通过两本书材料指导学生“粗读—细读—精读”三步走,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
类比之下,英语组和数学组更注重课堂创新和技术应用。初一英语组通过教材和教学流程创新,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初二英语组则从学习分工、课堂过程、科技手段、教师调控四个维度全面分享研究成效。体育组以理论讲解加模拟授课相结合,提出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学生素养的新方法。音乐组则带来“钢铁洪流进行曲”分段聆听教学,为如何融入课程目标做了详细拆解。
总结点评阶段,李碧春主任为各组展示做了细致亮点评价,希望教师们突破现有困境,拿出更多教研新方案,共同攻克教学难关。总校副校长、初中部校长江龙贤则向参会老师表达认可,对大家在教学探索中的付出给予肯定,并对老师们能持续积累教研经验、加强学科间交流表达期待。他鼓励所有老师放下包袱,继续协作成长,让学生都能享受优质课堂氛围。
整个集体备课面对的背景是当前学校推进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课堂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通过多次集体教研和成果展示,把教学难题逐步化解成具体方案。大家一起拆解课程重难点,摸索出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不管是细致分析课本知识点,还是用新颖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都是为了适应新课改带来的转变。
备课活动不仅搭建了老师们互相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团队协作。三天时间虽短,但浓厚的教研氛围让原本分散在各自岗位的老师们更像一个联合战斗的集体。面对集体备课这个载体,教师们能够从更高的站位去思考课程设计,也在实际碰撞中迸发出更多智慧和创新火花。这种经验积累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将持续影响着初中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集体备课顺利收官,老师们收获的不仅是教学方案和教案,更是彼此间的信任和成长。每个人都带着交流后的启发回到岗位,对未来课堂充满了新的动力和想法。学校整个教学团队围绕新课标要求不断尝试新路,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发布于:浙江省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