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袁莉 刘望
炎炎夏日,人们纷纷穿上了清凉的短袖和短裤,露出了自己的大长腿。然而,有些人却因腿上盘曲凸起、仿若蚯蚓般游走的青色血管而烦恼不已。这种俗称的“蚯蚓腿”也叫下肢静脉曲张,它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皮炎、皮疹、皮肤色素沉着,继而出现皮肤破溃、慢性溃疡、感染等问题,且经久不愈。
“蚯蚓腿”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7月11日,武汉市第六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钟若雷做客极目新闻《名医来了》直播节目,为广大网友科普下肢静脉曲张的防治知识并在线答疑,该场直播吸引了超25万网友在线观看。
下肢静脉曲张应避免久站久坐
下肢静脉曲张是什么?直播开始,钟若雷首先为广大网友进行了科普。钟若雷介绍,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管壁扩张迂曲,同时可伴随有瓣膜功能障碍、静脉内血流瘀滞的一类疾病。静脉曲张包括原发性静脉曲张和继发性静脉曲张,人在坐位或者站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越向下静脉压力越高,所以静脉曲张主要出现在小腿,尤其是足踝的区域。
展开剩余60%钟若雷介绍,静脉曲张的症状有三个阶段的表现,早期患者在工作一天后常感到腿部酸胀、沉重感,容易疲劳;随病情进展,下肢会瘙痒,出现蚯蚓状迂曲血管;后期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下组织薄弱而破溃、慢性溃疡,导致“老烂腿”,虽然下肢静脉曲张不会轻易危及生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引起小腿溃疡、静脉血栓等严重的后果。
钟若雷指出,厨师、理发师、教师、司机等需久站久坐的人群易患下肢静脉曲张。他建议,长期久站久坐的人群,可以穿医用弹力袜,弹力袜通过科学的压力梯度分布,促使静脉血液有效向心脏回流。
专家建议尝试这些运动可预防
“与其发病后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钟若雷建议,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可以尝试做“踝泵运动”,即反复绷起脚尖再放下,感受小腿腓肠肌紧绷,通过肌肉收缩挤压淤积血液,这是静脉的“第二心脏”,能有效促进血液回流。也可踮踮脚尖,或像“甩脚”一样让肌肉颤动来排空血液,以增强小腿肌肉“泵血”功能。休息时可将下肢垫高,如坐着时用凳子垫脚、睡觉时用枕头垫腿,减少重力对下肢的影响,让血液回流更顺畅,减轻静脉负担。
在直播互动环节,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留言提问,钟若雷予以在线解答。有网友提问:跑步、跳绳是否会加重病情?钟若雷表示,适当运动反而有益,但跑步需控制时长,避免马拉松等高强度长时间运动;跳绳建议一次不超过200次,防止重力反复拉扯血管。
针对“热水泡脚活血却加重病情”的网友疑问,钟若雷解释,水温过高或时间过长会扩张血管、加重回流负担,他建议,泡脚时水温应控制在50℃以下且不超过10分钟,更要避免中药泡脚。此外,放血疗法、涂抹药膏等民间偏方治疗“蚯蚓腿”无科学依据,也可能加重病情。
钟若雷强调,不要以为血栓只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血栓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由于不良生活习惯,使得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每多坐1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10%。他建议,平时尽量避免久坐,坐一个小时后可起来活动下,如做下蹲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多喝水可以稀释血液,预防和改善血液黏稠,减少血栓的形成。如果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来源:极目新闻)
发布于:湖北省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